校長培育制度的展望(Prospects in Principal Preparation)
【摘要】
校長在學校扮演關鍵的角色,但作者發現初任校長經常尚未準備好即需投入學校領導場域。之所以未準備好,其原因為校長(職前)培育制度與實務現場有很大的落差,因而撰寫此文(共五部分)提出其對校長培育制度的展望。
第一段部份談論「傳統校長培育制度的不足」:傳統培訓制度含括大量的理論,但少有機會將理論應用於明確的問題及挑戰,雖然有些培訓制度會提供實習制或師徒制,惟因不適當的時間配置於計劃及管理,導致企圖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成效有限;此外,加強校長衝突解決技能、面對面溝通技能,及情感需求在傳統的培訓制度中並不被視為優先項目。Murphy則主張培訓制度不只應該改變內容及教授法,還包含遴選及評量的方式。
第二部份談論「分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及增能授權(decentralization)如何影響校長職前培育需求」:隨著增能授權趨勢的到來,學校決策不再只是單純地由上而下完成,校長必須學習與校內同仁及社區成員共同決策的「問題定義」及「問題解決」技能。再者,隨著學校本位管理日漸普及,更多成員參與決策的過程,校長必須精熟團體參與技巧及問題解決策略。然不可諱言地,分享決策雖然有其好處,但相對地促使校務運作日漸變成衝突的競技場,爰必須強化校長教育及領導相關價值,以及加強校長們衝突管理技能。
第三部份談論「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對校長培育制度的助益」:問題導向學習法最初用於醫學院學生的訓練,近來引進校長培育制度中—以一個假設性的情境,要求儲備校長在習得理論及相關研究主題後,分小組討論,並尋求解決方案。Edwin Bridges認為PBL有三個主要的目標,一、發展行政管理技能;二、發展問題解決技能;三、將獲得的知識成為實務的基礎。
第四部份談論「校長還需要那些技能呢」—主要為策略性思考技能,涉及深謀遠慮及規劃的能力,並且能夠意識到社會系統內的行為將如何影響到他人,及相關資源的配合運用。
第五部份談論「校長培育制度中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合作的重要性」:中學校長協會(NASSP)1992年的報告強調,校長培育制度中的利害關係人合作模式需要改變。除大學利害關係人外,四個其他團體在培育制度中也有很強且多元的影響力—州政府機構、學區、提供訓練服務的專業協會,以及其他機構(例如評量中心和校長協會等),「每一利害關係人應該一同運作,為謀更好的溝通、合作以及共同行動」。
【心得】
除文中所提及「分享決策」及「增能授權」如何影響校長職前培育需求外,綜觀西方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趨勢,Whitaker(2003)認為有五種原因導致校長角色的轉變:(一)學校本位管理;(二)處理管理與領導間的緊張:(三)績效責任的增加;(四)與家長、社區關係的改變,及(五)學校選擇。亦因為校長角色的轉變,連鎖影響到校長培育制度的建構,不禁要問我們需要的是怎麼樣的校長?當唯有校長角色或核心能力確定後,方進入培育目標、培育制度及課程內容的探討與規劃。
倘以初任校長需求來切入本文,Lashway(2003)研究發現,第一年上任的初任校長所會面臨的問題分別為(一)工作負擔壓力大;(二)理論與實務的差距;(三)社會化,及(四)孤獨感。林文律(1997)則指出國內中小學初任校長適應困難的面向有(一)角色與任務過量,以及時間管理的問題;(二)領導更迭與校長社會化的不易調適;(三)不易掌握改革的契機;(四)面對不同團體的要求;(五)孤立感及(六)缺乏回饋。由此可見,初任校長進入職場所需的職能確實仍需增能,但單單僅依賴校長職前培育制度是不足的,完整的校長培育制度應該包含「職前教育—導入教育—在職教育」的系統思考。文中對於校長職前培育制度的批評處,的確值得省思,但職前培育課程仍有其價值及成效,惟需與時俱進,方能符合學校領導趨勢之要求。
本文所提及的五個部分,其實都值得再深入探究,例如(一)校長應具備的核心能力為何?影響著培育課程及內容的規劃;(二)問題導向學習法在校長培育制度的運用,如陳木金(2007)曾進一步說明問題導向學習法對校長學習的功效—透過簡單的生活實例,藉由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三)師徒實習制的運用,如何將認知學徒制的概念具體應用在校長培育制度中,拉近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四)衝突管理能力,如文中所論述,分享決策雖可提昇成員的參與感,但操作不當,將造成學校成為衝突角力的競技場,此現象在學校現場屢見不鮮。
職前養成教育階段,如何增能校長應有之能力,確實值得我們關注,畢竟校長的養成不易,但折損卻可能僅是一夕之間!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丁哥好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