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Site-Based Management: Boon or Boondoggle?閱讀心得

學校是幫助學生成功的地方,亦即所有的教育革新措施最核心的宗旨皆是以提昇學生基本能力為鵠的。

民國83年成立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檢視我國教育的問題,認為「我國教育上的一個明顯的失調現象,便是加諸教育太多不必要的束縛」,因此主張教育鬆綁,並強調以「自律」及「負責」做為鬆綁的兩大先決要件。然部分學者在檢視我國近十年來的教育改革,點出正面臨的一個困境即是將增權賦能的「增權」演變成「爭權」,個人或特定組織力爭自身的權力,卻形成有責無權的扭曲現象。

綜觀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內容,論及「今日教育體系的管理,最常為人詬病的現象是瑣碎而活力不足。教育改革應先落實修改教育法令,使得教育行政單位能恰如其分地發揮功能。學校的設立、組織與運作,要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為依歸」,即是文首所強調地所有的教育革新措施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著眼點。無論是教育鬆綁或是學校本位管理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然令人遺憾的是經常會將目的及手段混淆,錯把手段當目的。誠如〈Site-Based Management: Boon or Boondoggle?〉一文中所直指的問題:學校本位管理的論辯最終要看的還是能改善學生的成就?文中並提及成功的學校本位管理特徵有:

1. 學校決策者能擁護並實施教學轉變的革新。

2. 學校本位決策者握有預算、人事及課程的權力。

3. 權力分享是擴及整個學校與其決策團隊的。

4. 專業發展是持續性且全校性的。

5. 所有資訊都是廣泛且全面性地散佈於整個學校及社區的。許多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學校及學區,運用網路傳達有關每個人想知道的學校本位管理相關資訊和新聞。

6. 校長能夠同時領導並分享權責。

倘以上述六點來期許國內學校本位管理實施之展望,仍有可以做得更成功的空間,例如預算、人事及課程權的再鬆綁,將有益於學校持續發展特色,並落實學校本位管理之精神。國內近年來有許多特色學校的出現,即是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的具體成效。惟如能將手段及目的釐清的更清楚,相信便能更進一步實現學校本位管理之美意,否則如同文中所述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的關鍵問題之一「決策團隊往往太容易陷入權力和家務事的困境」恐將不斷在周遭上演。

註:Site-Based Management: Boon or Boondoggle?文章網址:http://www.educationworld.com/a_admin/admin/admin176.shtml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The New First Grade:Too Much Too Soon閱讀心得

美國2001年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立法意旨期舒緩美國學生因為種族、移民或經濟等因素所造成之教育落差,企圖藉由教育品質的提昇,促使每位學生皆能發揮潛能。政策立意良善,惟實施迄今檢討聲浪不斷,究其原因,最主要仍陷在「以標準化成績來評量學生成就」的窠臼。


2009年Time to Kill 'No Child Left Behind 一文中即批評NCLB法案最大的問題即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原文如下:

The worst part of the law is its unrealistic demand that all students must be proficient by 2014. No other nation and no state has ever reached this unrealistic goal. Every educator knows that it is impossible. While the goal remains in place, the number of failing schools grows each year. In the past year, nearly 30,000 public schools—35 percent nationwide—were identified as failing. In Massachusetts, which has the highest-scoring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arly half the state’s public schools were rated “in need of improvement.” And an article in Science magazine this past September predicted that nearly 100 percent of all elementary schools in California would be considered failing schools under the law by 2014.

(所有的學生要在2014年達到精熟,沒有一個國家或州可以達成目標。每一位教育人員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雖然目標持續存在,失敗的學校數卻逐年成長。在過去的一年,幾乎3萬所公立學校—全國35%—被認定為失敗…)

亦如同The New First Grade:Too Much Too Soon一文所探討的,NCLB是不是太多太急了—要孩子在六歲就一再地被測驗,以確保他們有顯著的進步?

回歸問題本質,顯現地正是鐘擺效應。美國長期有感於學生學業成就的大幅下降以及公立學校辦學績效的不彰,爰於1983年提出A Nation at Risk報告,呼籲美國應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提昇,NCBL法案的提出精神如出一轍。

反觀台灣這一波的教育改革,反省升學主義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桎梏及壓力,遂倡導快樂學習,然快樂學習強調迄今,其成效終有待檢視,究竟孩子的壓力有減少嗎?學習快樂嗎?又怎麼會有要孩子吞火練膽識的奇聞軼事發生?憶起教育部吳財順次長曾在一場研習中論及教育改革最困難的就是希望學習要「快樂」又要「優質」,近十年來台灣不就始終是在這兩極擺盪?

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國際競爭的糾紛?還是民粹作祟的糾纏?或是儒家文化的糾結呢?該是我們靜下心來思索的時候了。

註:(一)The New First Grade:Too Much Too Soon閱讀自網站http://www.newsweek.com/id/45571;(二)Time to Kill 'No Child Left Behind閱讀自網站http://blogs.lvc.edu/GS/post/No-Child-Left-Behind-Time-To-Kill.aspx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此身不在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陸豐國小積極申請教育部「活化校園」專案,以課程發展為核心,硬體建設為半徑,畫出樂學校園。

無論是在閱讀教育的推廣,遊學課程的開辦,或是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在在將辦學核心標的置於提升陸豐學童的基本能力。

過程中或許有很多激盪,需要不斷的溝通,以取得教師、家長或社區的信任與支持,但相信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日前參加一場研習,聽到某校長用此話註解他的辦學理念:「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求,今已求,此身不在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確實,人生難得,更何況我們有緣聚會與此,感謝陸豐團隊的用心,期未來能繼續共同譜出陸豐樂曲。

(圖為自由時報98-11-11之報導)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網站瀏覽心得

        從課程領導學會所建構的CLI模式,可見「課程」是一套縝密的系統性概念。

        反觀國內近十年改革影響最深遠,變動幅度最大的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CLI模式值得我國借鏡。秦夢群及賴文堅(2006)研究當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所面臨的困境發現計有:1.政策執行的矛盾與形式化(如領域師資加註專長)、2.師資培育整備不及、3.教科書倉促付梓錯誤百出、4.課程銜接斷裂、5.課程計畫流於花俏且主題統整知識淺化,因而渠等建議應設立專門機構發展課程,以完整規劃課程變動配套措施。觀其用意,其實正如同課程領導學會所建構之CLI模式的宗旨,強調應從課程政策之形成、實施以及評鑑進行系統性的規劃。惟欣見教育部近年來業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困境進行微調,且委託專家學者進行全面性之檢視。(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網站—http://www.cliweb.org/